草稿就别删了谢谢啊

1.程氏谋叛

程氏谋叛虽然并没有激起广泛的响应,平叛也未费官家几兵几卒。但是紧密围绕永宁帝、以白永羲为首的革新派“祸起萧墙”,仍然让朝中守旧派大臣额手相庆。白永羲在朝堂上所面临的压力也骤然增大,曾经有一日朝会有十四位御史接连弹劾、永宁帝数度暗示退朝仍不为所动的记录。这一情形也印证了在程氏谋叛时所做的判断:“人以羲王挟朕以令群臣,不知朕之天下实赖羲王。羲王为群臣所诽,朕又何尝曾孚众望?则’清君侧’实为妄言,为恶虎之伥耳。羲王与朕何异哉?设若贼臣问鼎,羲王尚可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朕安所归?”

永宁帝深切认识到,无论打着怎样的旗号,谋叛的最终对象都是他自己,所谓“清君侧”只是一个幌子。但是这一事件仍然对永宁帝产生了影响。“白永羲实一独夫”的口号和朝堂上接踵而至的弹劾让他认识到高歌猛进的改革固然极富效率,但是也将他深为仪仗的“帝国柱石”白永羲推向了较为危险的处境。永宁帝认为,“过刚则易折、欲速则不达”,放缓改革步伐,有利于争取更多支持,也能让白永羲和革新派在朝堂上“徐徐图之”、更为游刃有余。召见白永羲说:“卿为宗庙百年计,朕当为卿谋眼前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君臣二人在改革时间表上发生分歧尚未解决时,又一桩风波袭来。这一次是边乱。


2.王光远事件


云端帝国治边政策随着时代更迭有较大的变化,而今采取的是“更戍制”。也即将兵权收归朝廷,边将按岁轮换。因此边区防务较为孱弱,维护日常和平尚可,面临突袭显得无计可施。这次既是北地王国的女真部落犯边。本身犯边并非鲜有,然而如今云端正在凌云城作战。大量的战斗部队都在“霜虎”越家的现任家主越千霜的带领下屯聚西北。女真乘虚而入,连下宁远、遂安、遂清三城,斩杀了包括河西太守李盛器在内的多位地方高级官员,大军直逼云端北都燕京。燕京为云端龙兴之地,具有较为重要的政治意义,云端帝国的十三位皇帝安陵于此。而此时永宁帝所能立刻调集的兵马,也不过是承担京中防务的神武军两千人、禁军五千人,并河东、河北为疏通河道而布置的兵丁三千余人。时间紧、兵员少、又是与骁勇的游牧民族作战,极为考验将领的能力和勇气。永宁帝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光远。

王光远,字飞熊,郡望太原王氏。他是宪宗朝的老将,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能拉开十握之弓,在武臣中有“勇武不下霜虎”之誉。他擅长以少敌多,善夜战、善奔袭,曾随越贲驻防北部,对女真有所了解。此次战役选择他作为主将,应比较合适。

然而王光远

【】

鲁凌,时为户部郎中,父承恩公、光禄寺大夫鲁恩,他同父异母的姐姐正是永宁帝生母宪明皇后;他的兄长、刑部左侍郎鲁齐则是永宁帝次子衍生母鲁贤妃的父亲。由于宪明皇后与父家不睦,鲁氏一直未得到起用的机会;程氏谋叛后,永宁帝第二次引入外戚的尝试也显得小心翼翼,他看中了鲁凌“惟勤惟谨”的性格。

天降大雨。他的部下建议他避开河道而行,宁肯绕远一些。鲁凌坚持不可误期。不愿意更改路线。最终风寒而死。


鲁凌失期与王光远战死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从后来人的角度来看,王光远死于轻敌冒进。鲁凌的部下张潜等人将粮草押到时,王光远战死五日,而城中粮草尚可应付月余。接替王光远指挥职责的副将徐寅和其子王师道在回复云京的信函中也暗中证明了这点。担忧城内粮绝而贸然出战,实则是王光远的判断失误。而边军和粮草都对此心照不宣,也未大张旗鼓宣扬此事。

然而有心人眼中,万事万物皆有联系。这件事被人利用了起来。王光远的棺木与大军回京时,给事中乔芳上书称“失我大将,惨胜如败”。矛头直指皇帝用人不当。王光远的四子王庭秋也上书恳请严办失道的鲁凌及其部下。永宁帝面临了一个奇怪的困境:明明边患解除,却反而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

白永羲也意识到背后必然有推手。王庭秋屡试不第,至今是白衣。他的发言也与他二位兄长大相径庭,似乎各怀鬼胎。谁又支持了他的举动?

他提议快刀斩乱麻,不让这个事件过度发酵。在他的主持下,鲁齐被贬为三品青州总督,调离京城;鲁凌的爵位被撤销,不允许他以官身下葬;张潜被贬为昆州通判,顾绅贬为柳州通判。鲁凌之子太学生的身份也被撤销,但是随后他就被永宁帝安排为皇子衍的伴读,受到了保护。王光远则被追封为靖国公,赐谥“景烈”,陪葬帝陵;长子王师道任辽宁将军,封荣恩侯,次子王何之任燕京将军,封诚意伯。永宁帝还将王光远的孙女王氏聘入宫中,封为贵嫔。而对王庭秋,白永羲坚持此人“狡诈好名”,以“白衣公卿”搪塞。

此时,泰山地震。虽然并未伤及百姓。但是这是皇帝德行有亏的标志。

云端朝堂之上,处理此事已有惯例。永宁帝发罪己诏,并罢免了丞相、大学士、吏部尚书崔释——而实际上崔释也多次乞骸骨,只是永宁帝恳求。他是永宁帝的老师,已经八十岁,确实到了归乡的年龄。崔释的离去使得吏部尚书之位出现了空缺,永宁帝属意右侍郎孟珂。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事情好似过去,然而突然有人报告千年老树再发新芽。这是吉兆。

白光庭的复出是华族势力的反扑。

按照辈分来说,白光庭是白永羲的祖辈。如今屈居白永羲之下,白光庭意态自若,这使得朝臣纷纷赞颂白光庭“君子之风”,远超白永羲的“严苛”。

白光庭立刻提拔了王庭秋作为国子监的。他还进一步提出:“大孝大勇之人,国家失之。而令只工案牍之人误事。是朝廷之过。”直斥学制改革。王庭秋与白光庭的勾结,是在王光远事件之前还是之后,已不可考。能看到的是,王庭秋作为白光庭的马前卒尽心竭力鼓吹。在国子监这一国家最高学府之中,华族与寒族的对立益发尖锐。学制改革隐隐成为了一个战场。在压力之下,永宁帝下旨允许各州府自行在双规标准中选择其一,华族重镇青冀幽并四州中仅有青州因总督鲁齐的命令维护学制改革,其余三州都回到了举孝廉之中。这也为后来的“六君子”事件埋下伏笔。


3.“六君子”事件


编者按:《共和何煌煌》是否完稿,已经不得而知。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有收于祝栖吾私人官邸的版本。
寂寂无名的作者,所写的鲜人在意的史书,为何会被打断,又为何会被收藏。文章没有结尾,历史也并没有答案。
可以得知的,只有这位化名徐奇的作者,被文化沽清办公室带走后,再也未曾显于世间。凌乱的笔记留下的最后时间之后又三个月,时任总统祝栖吾发起新生活运动*,移风易俗、尊儒崇古、复兴云端文明,史称:〔严肃时代〕。

End

注:
*新生活运动:有人认为,祝栖吾所为,可能是建立思想家白春岚《云雷篇》*中所描绘的理想国。《云雷篇》为白春岚的政论集。“云雷”出自《周易》“屯卦”,意为“君子以经纶”。白春岚认为:“…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於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以为汤武不当诛之…”*,因而肃清“小儒”有益于君主明德修身、审慎用权。

【虽然很想就这样坑掉,但是后脊柱飕飕发凉

【当然这段出自《明夷待访录》。


评论
热度 ( 5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柱茜莉耶娃在隔壁 | Powered by LOFTER